沃尔玛在 Roblox 上推出元宇宙体验 Walmart Land 和 Walmart\'s Universe of Play
9 月 26 日,沃尔玛宣布在元宇宙平台 Roblox 上推出两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包括 Walmart Land 和 Walmart's Universe of Play,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互动内容和娱乐。Roblox 社区成员可以查看沃尔玛“小岛”以收集 verch、捕捉顶级音乐艺术家并解锁独家互动内容。

9 月 26 日,沃尔玛宣布在元宇宙平台 Roblox 上推出两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包括 Walmart Land 和 Walmart's Universe of Play,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互动内容和娱乐。Roblox 社区成员可以查看沃尔玛“小岛”以收集 verch、捕捉顶级音乐艺术家并解锁独家互动内容。
本文作者为 DeFiance Capital 团队的 Arthur0x、David Koh 和 Bailey,文章由 DeFi 之道进行编译,原文入口戳这里。
自 20 世纪 70 年代首次进入公开市场以来,电子游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从过去 10 年面向主机和 PC 的付费游戏到免费手机游戏,游戏体验和商业模式都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如今,游戏市场的价值超过 3000 亿美元(根据埃森哲和 BitKraft 的数据),预计从 2022 年到 2028 年,游戏市场将以每年 12% 的速度增长。
我们的观点是,将 Web3 元素整合到游戏中,很可能会迎来“Play-to-Own”(P2O,玩游戏即拥有)的游戏新时代。我们认为,解锁游戏中的经济活动将极大地扩大游戏产业的潜在市场规模(TAM),并加速价值创造。
2021 年,我们通过 Axie Infinity 的崛起看到了 Web3 游戏的潜力。据 Nansen 统计,Axie 引爆了我们大多数人都熟悉的 Play-to-Earn(P2E,玩游戏即赚钱)模式,其日活从 2021 年初的 1 万增长到峰值的 300 万,并在 2021 年带来了 13 亿美元的收入。更令人惊讶的是,Axie 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款简单的对战游戏还只是测试版。
Axie 的抛物线式增长向游戏行业发出了 Web3 游戏存在巨大潜力的信号,激发了大量游戏人才涌入加密货币领域。由于转向 Web3 并发行代币,一些上市游戏工作室的股价甚至有所上升。
与 Web2 游戏相比,整合了 NFT 的游戏在玩家留存率、增长和收益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我们已经开始看到许多项目在游戏玩法中嵌入了创新的 P2E 机制。除了游戏工作室,P2E 生态也迅速涌现,如游戏公会、DAO、这些公会的工具、游戏发现平台、托管、交易基础设施和分析方法。
目前 P2 E 模式的隐患已被充分认识到,即管理通胀经济和无法吸引真正的参与者(大多数玩家只想从游戏中榨取尽可能多的经济价值)的挑战。Web3 游戏领域的大多数领先创业者都在寻求突破这种模式,使其更具可持续性。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进行快速的实验,我们坚信下一代成功的 Web3 游戏将不需要 P2E 模式就能成功。
要想预测 Web3 游戏的未来,我们可以回顾游戏商业模式的历史,从中获得见解,以及将我们带到这个拐点的日积月累的变化。
回顾过去 50 年的游戏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进步并存的多个不同时期。
第一个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电子游戏商业模式是付费游戏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街机游戏《Pong》普及的——玩家在街机机器上投入硬币,玩一定的时间,或者一直玩到他们在游戏关卡中失败。街机游戏往往是简单而有趣的游戏,包含分数榜形式的竞争元素,让玩家不断回归到游戏中。
后来,《暗黑破坏神》等盒装付费零售游戏也随着家用电脑和主机游戏的普及而蓬勃发展,玩家可以在舒适的家中玩游戏。付费游戏盒装零售游戏的缺点在于,它的盈利机会本质上是一次性的——游戏开发商获取更多收益的唯一方法是,定期发行多个系列的同款游戏,而这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
数字发行技术的进步让即时服务游戏成为可能,同时游戏开发商也希望获得经常性收益,这便催生了付费游戏模式(Pay-to-Play)。在这种模式中,玩家每月支付固定费用,就可以访问定期更新和加强的游戏内容。许多成功的游戏都使用了这种模式,包括备受尊崇的《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它在巅峰时期每月拥有超过 1150 万的付费用户。
随着手机应用的兴起以及休闲游戏的普及,免费/免费增值模式(Free-to-Play)开始流行起来。在这种模式中,玩游戏是完全免费的,但游戏发行商会通过小额交易盈利。这类小额交易的包括季度通行证和战利品箱/扭蛋机,让玩家能够获得装饰性道具或其他利益,从而通过更快的升级/更强大的武器让自己与其他玩家相比更具竞争力。
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用户玩游戏没有门槛,游戏开发商也能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然而,久而久之,开发商在盈利方面的意图越来越明显,玩家就会感到失望,因为他们觉得开发商的“抢钱”行为越来越强烈,游戏玩法受付费玩家的影响越来越深,这些玩家可以通过付费轻松取得成功。
这类商业模式发展的共同目标是,游戏开发商越来越倾向于从玩家身上获取更多终身价值,同时投入最少的努力和成本。
最终,开发商以公平为代价转向利润。从旨在提供有趣体验的产品到旨在让玩家尽可能多花钱:通过提高数据采集的频率来了解玩家的行为,以及通过掠夺性计划最大化赚取用户的经济价值。
在许多情况下,玩家刷任务获得的道具会被不公平地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购买才能获得的新道具,而收益则归开发商所有。游戏内资产的真正所有权并不存在,因为一旦玩家决定不再玩某款游戏,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毫无价值。
与此同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激励失调。整个游戏生态的决策是由开发商做出的,他们可能不会考虑社区的想法。那些努力为游戏的成功做出过贡献的玩家和创作者,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有些情况下可能是缺乏合适的方法,但也有些情况下是开发商根本不会考虑这方面的事情。
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通过 NFT 将代币激励和游戏资产的真正所有权引入到游戏中,从而催生了“Play-to-Earn”商业模式。P2E 玩家能够将他们在游戏中花费的时间转换成代币和 NFT,然后换成现金在现实世界中使用。通常情况下,在这类游戏中,游戏“Earn”这个元素是为了吸引玩家为获得奖励而玩游戏,希望有一部分玩家能够转化为付费玩家。
在 Axie Infinity 中,处于高 MMR(匹配等级)级别的玩家,日收益一度超过 200 美元。在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这一数额远远高于 10 美元的最低日工资。然而,把玩游戏作为工作是不明智的,因为代币价格存在巨大的波动,如果供应量超过需求,就无法维持价格稳定。一个内容深度有限的新兴游戏经济将无法支持只为了价值提取的玩家基础。
在 P2E 游戏的开放经济中,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最重要的,我们迫切需要确保代币的平衡,以确保核心货币和道具的价值是稳定的。在一个新兴经济中限制投机的数量对于限制因价格波动而导致的用户体验退化也很重要。
伴随着 Axie 的脚步,我们看到一些 P2E 游戏试图效仿他们的成功。由于糟糕的经济设计和管理,大多数游戏都在与游戏货币的过高通胀率作斗争——大量玩家退出导致了死亡螺旋,随着代币价格下降,玩家的收入下降,他们停止玩游戏,因为他们玩游戏的主要原因就是赚取经济收益。
从 Axie 我们了解到,在游戏经济的初始引导阶段,早期的信徒和参与者主要受经济回报的驱动,他们会承担获取资产的风险,并努力挖掘资源,将其出售给后来的参与者。
然而,由于激励措施不能永远补贴增长,游戏开发者必须在可持续的游戏经济中找到将收益寻求者转化为消费者的方法。
虽然这可以在短期内通过调整发行量和引入新的代币来实现,但有机的消费只能通过源源不断的新奇有趣的内容和体验来维持。要让玩家心甘情愿为这些内容付费,而不期望获得任何经济回报。创造深受社区喜爱的沉浸式世界和角色是发展游戏最可持续的方式。
我们相信 Play-to-Own 模式将成为游戏商业模式的下一个发展方向。玩游戏不是工作,不应该强调从游戏中赚钱的能力。这个术语反映了玩家和游戏所有者之间的需要,以及对 NFT 技术的理解,即都与改善所有权有关。
我们对 P2O 的定义是:
“基于 Web3 理念开发的区块链游戏——激励一致性和真正的利益相关者所有权。玩家会因为参与游戏和贡献而以代币或游戏内部资产的形式获得游戏所有权。”与单纯的 P2E 不同,P2O 将专注于有趣的玩法、可持续的经济,并培养玩家对游戏内资产和 IP 的强烈所有权意识,而不是短暂的赚钱心态。我们相信,这种模式将让游戏从区块链中获得真正的好处,如从游戏内部资产中解锁价值,更好的价格发现和建立强烈的社区所有权意识。
P2O 意味着玩家为了获得有价值资产的所有权而积极尝试游戏体验,而不是在经济模型糟糕的游戏中盲目地点击鼠标。
此外,我们相信 P2O 游戏将为新玩家提供非常低的准入门槛,并将提供可持续数量的奖励作为一种用户获取策略。
例如,游戏一开始可能是免费的,允许玩家赚取少量奖励,然后再投资到游戏中获取有价值的游戏资产。另一种选择是,用户可以通过利润分成协议轻松地从市场上租用 NFT 资产,无需预先花一大笔钱就能在高等级上竞争。
对于 Web3 游戏中的利益相关者,Nansen 的图表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我们将 P2O 视为一种正和游戏:
(与 Web2 游戏和 P2E 游戏相比,P2O 更加公平,玩家、开发者、社区都能从中获利。)
我们预测 P2O 玩家的消费将远远超过 Web2 游戏的收益,而 Web3 游戏也将转变为衡量虚拟经济中所有交易的总商品价值(GMV)的指标。
最重要的是,这将为开发者和社区之间共享的生态创造净价值(在上图中从 10 美元到 20 美元)。凭借完善的经济管理和深层次的玩法内容,P2O 游戏将比 P2E 游戏更具可持续性,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为开发者和社区创造收益。
我们认为,当前商业模式的激励失调和 Web3 带来的价值主张共同支持了这种范式转变:
#1:玩家总是希望从他们花在游戏上的时间中获得收益,并尽可能地在网络上灵活活动
根据经验,我们知道玩家自然会想办法从花在游戏中的时间中赚钱,并展示最好的游戏装饰。
像《江湖》中的 Grand Exchange(商品买卖系统)这样的游戏内部交易机构教会了一代玩家游戏的经济层面。在流行的 MMO(大型多人在线游戏)或 MOBA(多人联机在线竞技游戏)中,打金和代打操作也很常见。玩家对于游戏中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稀有战利品、隐藏内容)有着内在的心理模型,在退出游戏时,他们总是会考虑用这些有价值的物品来换取现金。
当前游戏的限制性经济将推动更多认可虚拟道具价值的玩家进入 Web3 游戏,游戏内资源和资产的代币化减少了交换价值的摩擦,从而释放更多经济活动。
随着在线时间的增加,这些数字原住民也越来越喜欢数字弹性;然而,很难证明在游戏中投入大量资金是合理的,因为进入游戏的价值流是单向的。
有了可以转售的 NFT,价值的流动就可以是双向的。玩家从纯粹消费到获得资产所有权的心态转变将显著提高游戏的 TAM(潜在市场规模),因为当资产价值能够增长并出售以获得一些剩余价值时,玩家便能够从心理上证明自己的消费是合理的。
去中心化应用的一个巨大障碍一直是,当涉及到资金的自我托管和通过 Metamask 这样的钱包发送链上交易时,人们会感到担忧。然而,我们相信这对那些习惯于管理包含高价值道具和货币的游戏账户的玩家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2:由于开发商和玩家之间的激励不一致,玩家对游戏开发商感到失望。
现在大多数游戏都是由 ROI(投资回报率)驱动的投资产品,而不是专注于趣味性和可玩性。游戏公司的目标是在玩家身上投入最少的资源,同时获取最多的收益。投资者的压力、昂贵的管理费用和严格的交付时间表也会导致不完善的产品被出售给玩家。
近些年来,很多游戏公司都在预告片上下足了工夫,但最终却未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游戏体验,因此辜负了玩家信任的案例屡见不鲜。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昂贵的付费内容,游戏更新之后玩家辛苦获得的道具消失了,禁止小额交易,侵入性的广告,低质量的战斗通道,缺乏对上一赛季装饰品的支持……
随着开发商“抢钱”行为变得越来越明显,承诺被打破,玩家社区感到越来越不受尊重,并对游戏工作室感到厌倦。
#3: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滥用 UGC 创造者,而没有咨询社区意见。
目前,UGC(用户生成内容)创作者为他们的作品付出高额的成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根本得不到补偿。游戏发行商可以轻易地改变规则和版税支付,就像 Steam 的例子一样。
一个值得研究的有趣例子是《DOTA》,这是暴雪《魔兽争霸 3》的 UGC 游戏模式,吸引了大量玩家进入这款游戏。目前还不清楚其创造者从这一成功中赚了多少钱。最终,其中的活跃开发者转到 Valve 为 DOTA2 工作。
在 Web3 游戏中,通过智能合约执行的版税让专业 UGC 创作者有信心在游戏之上建立自己的业务。这将为社会提供更高质素的工作,以及一个高质素的 UGC 市场。
此外,当代币激励被用于推动 UGC 的努力时,更多的创造者能够谋生并从他们的创造性才华中受益。同时,这也将解除游戏中内容生成的速度限制。任何对版税分成的变化都可以交由利益相关方进行投票,从而产生更健康的讨论。
#1:二级市场流动性增加,交易量和收入增加。
建立在区块链之上的开放和去信任化的经济为游戏资产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二级市场。游戏物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力量和自然供求决定的,不受游戏开发者的干预。
游戏开发者可以采用另一种盈利策略,即基于交易费用和智能合约所支持的二级市场交易特许权使用费。资产可以自由清算,玩家可以从他们在游戏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中获得一些经济价值。
我们相信,从长远来看,这将促使游戏行业的 TAM 显著增加。
#2:Web3 游戏将玩家、投资者和开发者之间的激励联系起来。因此,游戏中存在强大的玩家授权和社区管理机制,因为每个人都致力于游戏的成功。
目前,游戏社区还无法与游戏的成功同步发展,也无法分享任何形式的收益。
玩家通常对游戏开发方向没有发言权,因为大多数游戏都是关起门来测试的。游戏收益也从未与玩家和早期信徒分享,尽管他们是游戏成功的一大原因。
NFT 和代币驱动的游戏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玩家可以在游戏发行早期和之后就拥有游戏代币的经济敞口。
在早期开发阶段,游戏开发者可以自行辨别并让这些富有激情的持有者参与到游戏开发过程中。这些在游戏中拥有足够声誉或皮肤的早期信徒也可以询问他们对于游戏发展的看法。
随着游戏的启动,治理代币允许社区参与到游戏的治理和管理中。开放的沟通渠道能够建立信任和理解,推动玩家更深入地参与其中,因为玩家能够让开发者听到自己的声音。
#3:通过资产的互操作性、游戏历史和代币的使用实现新形式的用户获取。
无需许可和开放的环境允许游戏开发者通过在自己的游戏中使用特殊的定制皮肤来集成第三方 NFT 资产(甚至来自其他游戏的资产)。开发者可以寻找那些看起来最火或最适合他们目标角色的社区去推广他们的游戏。
随着确定合法钱包活动的工具的成熟,玩家的链上历史或元宇宙档案可以被其他游戏访问和定位,以获取用户和进行空投。这创造了双赢的局面,游戏开发者拥有一种新的用户获取形式,同时加强了集成 NFT 资产的 IP、效用和网络效应。
代币和 NFT 的所有权有助于有机营销,因为社区以最少的营销预算成为了游戏的有效传播者。
#4:随着 Web3 的到来,游戏工作室的融资能力得到了提高。
早期是通过代币投资(而非股权)提供的流动性帮助区块链游戏项目从机构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的,因为人们认为退出风险较小。根据 Dappradar 和 BGA 的一份报告,2021 年区块链游戏行业总共筹集了 40 亿美元。相比之下,2020 年传统游戏初创公司的总融资为 47 亿美元。
将未来的游戏内资产作为 NFT 出售能够帮助我们筹集到大量资金,从而降低游戏项目的财务风险,让开发工作不再受到预算紧张的限制。在二级市场上自由转售的能力使其更容易购买。
除了纯粹的资产投机,我们还看到玩家愿意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捐款。随着市场的成熟,玩家将会选择投资那些对开发进程和社区建设具有责任感的项目。
为了充分拥抱 Web3 的优势,我们认为开发人员应该执行以下核心元素:
#1:复杂世界的构建和 IP 的发展
简单来说,当游戏世界中有大量活动可做时,玩家就会花更多时间在游戏中,这与他们在游戏中的消费直接相关。
将游戏世界设计为可与各种想法组合,使 游戏成为 UGC 的温床,让社区参与以创建故事和角色。当社区参与世界建设时,就会形成对游戏和 IP 的强烈情感依恋。制定跨媒体内容策略以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受众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另外,开发者应该围绕共同的技术标准进行社交协调,并积极支持这些标准的采用,以提高资产在各种虚拟游戏世界中的可移植性。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游戏和内容创造者整合了原创的 NFT 资产,IP 的价值也随着关注度和认知度的增长而增长。
#2:沉浸式社交和 MMO 体验
强调高度的定制化、身份建设和社交互动性。随着人们对游戏中的角色和财产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消费和展示的动力也越来越强。这鼓励了虚拟经济中的消费。
PvE(玩家 VS 游戏)和 PvP(玩家 VS 玩家)中的奖励多人游戏体验增加了游戏的互动性和社交元素。在排行榜上的声望和公会与公会的战争也迎合了玩家的竞争本质,鼓励消费保持在领先地位。
满足玩家的心理需求并将他们带入“魔法圈”(虚拟世界)是游戏成功让玩家忘记资产金融化的开放经济的地方。
#3:深度经济元游戏
比起被动的玩或纯粹的消费,技能和努力应该获得更多奖励,因为这些玩家可能是更有价值的用户,他们会再次投入到经济中。游戏需要稳定的内容补丁和实时运营活动,以鼓励活跃的二级交易市场——交易材料和有价值的物品,从而提高游戏的版税收入。
代币通胀是在经济的引导阶段获取和保留用户的工具。开发者将需要监控关键经济指标以调整供需,并随时积极管理经济的健康状况。目标是通过使通胀与玩家群体的增长保持一致来争取基础货币的稳定性。只有在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有信心的情况下,才能建立游戏内业务和运营。
如果初期不限制投机,开放经济将是一把双刃剑。经济设计者应该想方设法保护新生的经济不受极端波动和资产滥用的影响。这可以通过对交易和资产拥有直接和间接税的形式实现。
总之,游戏和玩家的目标需要保持一致——游戏的成功和收益应该建立在玩家从娱乐和经济回报中获得价值的基础上。
#4:游戏的逐步民主化
为了延长游戏的生命周期,开发者应该根据社区的投资和信誉良好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共同做出决策。一个管理良好的社区拥有的游戏能够通过呈现社区观点而提高用户粘性和留存率。
如果游戏的经济规模太大,国家可能会参与审查,那么提前做好计划也是很重要的。去中心化的技术栈对于确保游戏的寿命,同时保持不受审查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这可能适用于更成熟的游戏。
开源游戏代码对于确保社区能够分叉游戏来说也很重要,如果开发者被认为是糟糕的游戏管理者,那么开源便能够保持这个虚拟经济的连续性。我们设想,可能会有不同的开发团队受雇来创造内容和维护游戏的实时运营,玩家可以在每个赛季结束时投票,看他们是否有能力发展游戏和留住玩家。
游戏的成功是产品、分销和经济平衡的作用,由称职的团队推动。我们对游戏的评估过程如下:
#1:团队血统。我们喜欢看到游戏开发和对游戏有强烈愿景的加密人才的良好结合。
成功发行一款游戏需要吸引并留住人才,有效分配资源,协调美术、音乐和技术等功能团队的努力(通常是 100 多人)。考虑到如此复杂的情况,看到游戏的发行时间常常被推迟便不足为奇了。
此外,了解发行渠道(发行商和营销合作伙伴)和宣传方法是成功发行的关键。即使在游戏发行后,维持即时服务的节奏也是至关重要的——为玩家生成新内容,发布游戏补丁以延长游戏生命周期。
对于 Web3 游戏来说,由于商业模式的不同,加密原生体验也发挥了作用。团队应该深入了解如何启动和推动代币和 NFT 的价值积累;管理财政库和激励计划;Web3 游戏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如 staking)提供的机制来启动和加速发展。社区建设应该是我们的第二天性——保持清晰的沟通和责任,以建立信任和充满激情的玩家、贡献者和游戏所有者社区。
从本质上说,团队为生态系统的繁荣创建了基础层,并且是宏大愿景的管理员。拥有真正发行过游戏的有经验的人同时对 Web3 有真正的热情将是成功的关键。
#2:产品和分发。一款能够吸引大量愿意花钱的玩家的有趣游戏。
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不考虑潜在的回报,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个概念上花费时间和金钱?
在正式发行前,游戏应该进行测试和迭代,直到玩家对游戏玩法有足够的信心。在这方面,与社区一起开发游戏的开放迭代方法有所帮助。不同的玩法应该适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他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胜利定义进行优化。
倾向于免费玩游戏的玩家: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获取乐趣硬核玩家:他们会突袭最困难的地下城,争夺玩家对玩家和公会对公会排行榜的位置帮助设计和构建游戏内区域和体验的创意人员投机经济资源和元游戏的商人和交易者了解目标玩家基础以及如何通过最有效的分发渠道获取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营销合作伙伴、发布活动和社区建设工作需要提前计划好,以确保成功发布。
改善游戏或手机应用的上手过程和留存率,以实现更高的转化率。此外,开发人员还需要在必要的地方抽离出区块链体验。代币和游戏资产需要在游戏客户端中方便玩家访问。
#3:经济可持续性。管理通货膨胀和抑制经济波动。
我们认为,健康的经济对这项游戏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由于区块链解锁了虚拟游戏经济,所以必须在游戏中建模,并构建可以调整的宏观杠杆,以平衡代币通胀和玩家增长。
控制并将经济中的投机者和价值榨取者转变为消费者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长远来看,拥有能够内在激励玩家消费的优质内容是创造有效模式并减少通胀奖励影响的唯一方法。
游戏玩法和经济的重大改变应该得到平衡,并与社区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开发人员应该努力进行合理的代币设计,确保生态中所有可互换和不可互换的代币都具有明确的效用和价值积累。
我们相信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在技术上已经为游戏瞄准主流用户做好了准备。现在需要创新的是用户体验问题(资产托管、gas 支付、桥接需求等)。开发者应该尝试着区分链上资产和链下资产之间,将复杂性抽离出来,同时慢慢地向更高级的用户引入链上元素。
由于其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交玩法循环,最适合利用 Web3 元素的游戏类型是 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如《魔兽世界》和 4 X(探索、扩展、开发和征服)策略游戏,如《部落冲突》。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还将导致游戏设计中 0 到 1 的创新,并创造出新的类型,因为有可能将资产和游戏逻辑存储在链上。
研究当前的游戏设计领域,我们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构建 Web3 游戏的方法感到兴奋——也认识到每种方法所面临的不同挑战。下面是两种方法的典型轮廓:
(由 DeFi 之道编译)
我们倾向于投资游戏和辅助基础设施(如公会和游戏发现平台),避免一些团队开发生命周期较短的休闲游戏和 GameFi(我们将其定义为零和游戏,唯一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它们本质上是在同样的庞氏收益耕作机制上的游戏化)。
我们采取的投资方法是积极支持致力于长期发展的项目,这些项目提供有趣的内容和体验,并专注于可持续的游戏经济——执行作为 Web3 游戏的所有价值主张。最成功的游戏最终将成为元宇宙的核心部分,在此游戏将对庞大玩家基础的数字现实产生巨大影响。
从我们所看到的进入这一领域的人才水平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代的授权游戏将基于 Web3——这扭转了人们对于使用 NFT 的 P2E 游戏的负面情绪。
我们相信,建立在开放的点对点网络上的游戏将释放更大的经济价值,并大幅扩大游戏产业的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 10 年内,经济产出将达到万亿美元。
我们热切地进行投资,以实现这样一个未来:真正的价值流入和流出虚拟世界,体验将与现实世界一样真实,DeFi 成为服务于这些链上经济的金融工具。
如果你正在构建的东西与我们所写的内容高度一致,我们非常乐意了解更多!
9 月 26 日,在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举办的第八届区块链全球峰会——泱泱“星”河区块链经济学主题论坛上,康奈尔大学管理学讲席教授及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金融学终身教授丛林、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何治国、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汤珂与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围绕区块链经济学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以下是嘉宾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删减):
邹传伟(主持人):
三位教授代表了全世界范围内研究区块链有关经济学问题最前沿的水平,而且三位教授之间也有很多合作。
何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深入讨论了 PoS 的经济学问题,并且是以以太坊信标链为例,说明了对 Staking 池集中化的担心,在以比特币为代表的 PoW 型区块链中很早就出现了矿池集中化的现象。请问何教授,您觉得 PoS 型的区块链或早或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吗?有没有可能通过共识算法层面的设计缓解这些问题?这个问题在当前具有很大的迫切性,因为 9 月 15 日以太坊就已经切换到 PoS 了。
何治国:这个问题是“one billion maybe one trillion question”。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不是 PoS 或早或晚都会遇到中心化的问题?本来的设计应该是去中心化的,但慢慢会发展成集中化、中心化的趋势。从现在的数据来看,这个趋势变化会更早。因为刚开始时,PoW 都是“小打小闹”的,没有专业的团队,或者没有非常职业化的选手,后来慢慢发现了可以获益的方式,然后出现了规模效应,就会出现中心化的趋势。现在来看,PoS 马上就会出现这样的趋势,这是非常简单的经济学原理。
这个问题和 Crypto 或其他的东西都没有关系,就是最基本的经济发展规模效应问题。从这个问题上来看,不是算法层面的机制设计就可以解决的。当然,如果有更高层面的机制设计的话,那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收税。
当然事情是在慢慢发展变化的,区块链能让社会层面很容易实施非常有效的税收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不担心太多集中化的问题,只是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会马上看到出现集中化现象。
邹传伟(主持人):谢谢何教授。何教授提到这里面不完全是算法问题,更多是来自于 Staking 池的职业化程度,以及经济学上固有的规模效应问题。这个问题正好和我要问丛教授的问题有关,丛教授在 Web3.0 经济学和三个有前景的方向中提到了 Web3 身份和声誉的关系,特别是 Stake 和声誉之间的互补和替代关系。
请问丛教授,您觉得在 Stake 和声誉之间是互补的成分多,还是替代的成分多?特别是在 Staking 池目前集中化、职业化的趋势里,如果我是一个刚刚进入的小白用户,我的 Stake 非常少,但是我的声誉非常好,您觉得我有多大的可能性完全靠声誉在市场里逆袭?如果没有逆袭可能性,那这个市场的固化程度会非常明显,除非我们走向刚才何老师说的税收方式。
丛林:您提的问题都非常好。大部分区块链机制设计以及共识设计,抛开计算机方面技术实现,很多时候的确是经济问题。大部分激励机制基本都是静态的激励机制,比如 Proof of Stake、Proof of Work,都是每一轮出一个区块,然后提供相应的激励。“声誉”还是比较新的概念,尽管在传统经济里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区块链、Web3、DeFi 来说,还是比较新的方向。它可以和 Stake 有互补关系,也可以是替代的关系,取决于具体的应用。
回到刚才讨论的话题——中心化的问题,在传统经济平台、数字平台里经常出现“winner takes all(赢者通吃)”,包括淘宝、京东上的商家,他们也会有打分,有用户评分,评论好的、得分高的,可能拿到的生意就更多,也有更多的机会建立声誉,更好地发展业务等。现在很多网络直播、带货经济里也有这种现象,是有加强性的反馈机制在里面。
这时候 Staking 是有办法来打破传统经济里的集中性问题,节点可能还没有建立起很好的评级,但如果可以多 Stake 一些的话,也有可能很有竞争力。因为更多的 Stake 面临着更大的惩罚,这解决了传统经济里的冷启动问题。
回到区块链或区块链相关的应用里,我认为是互补的成分更多一点。为什么?因为传统区块链的设计理念用的都是静态的激励机制。动态的激励机制可以更有效地提供激励,英文叫“Back Loading Incentives”,把激励推到更远的未来,使得它能更好地起效用。
我之前和 ChainLink 有合作,讨论预言机网络设计的问题,存在一些所谓的“不可能定理”。有时候很难让所有的 Oracle 预言机都做出正确、准确的信息提供服务,但如果游戏会重复出现,也会持续很久,同时又能提供动态的激励机制,通过声誉建立,可以让所有预言机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在一些有周期性的市场里,当市场很淡的时候,如果只是用动态的机制,不足以让参与者很好地完成他们的任务。但如果将声誉和 Stake 结合,可能能帮助系统度过比较低的周期,等市场重新恢复的时候,很多参与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所以他们“Incentive Compatible”(激励相容),会主动维护系统。
当然,具体的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但大方向是确定的,如果能把声誉系统加到原来静态的激励设计里,可能会有很大帮助。
邹传伟(主持人):谢谢丛教授的回答。丛教授为我们引入了目前机制设计方面非常前沿的问题——动态和静态机制结合。我相信这在经济学上也是新的问题,而且在机制设计方面也会有很多创新。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汤教授的,汤教授对 Staking 经济的实证分析让我很受启发,我也曾经想过验证利率平价在 Staking 里是不是成立的,看了汤教授的文章以后,我觉得我的困惑基本得到解决。汤教授发现 Staking 的收益率越高,用户 Staking 的比例也越高,Token 升值的动力也会越大。但在行业里也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因为很多时候 Staking 伴随着新 Token 的发行,如果 Staking 收益率越高,发行速度越高,也会造成可供出售的 Token 数量越高,这对价格有向下的压力。这两种影响,从汤老师的文章来看,应该是以前一种为主。但是,您觉得是不是存在着最优 Staking 收益率的概念,是不是 Staking 收益率越高越好?
汤珂:多谢,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我们在考虑实证的时候,首先假定了外生给定的抵押回报率。在外生给定抵押回报率之下,发现用目前已有的样本看到了刚才您谈到的正向比例关系——回报率越高,抵押越多。当设计者把抵押确保率设得极高的话,这个正向关系现象就不明显。当外生回报率设定以后,投资者、抵押者都是理性的,他会考虑这么高的回报率是不是和现实相吻合,或者这么高的设计,平台能不能持续下去。
回到您的问题,在给定的条件下,或者在已经有的理性投资者都参与的样本中,这个关系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在样本里,特别高的回报率是很少的。如果只看高回报率的话,正向关系是没有的或者不明显的。
另外,是不是存在最优的点?我觉得如果把回报率视作内生的变量,是可以调节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根据平台不同的使用内容、使用场景,平台稳定性应该有最优点。但目前来看,最优机制往往很难存在,通常在一开始的投资说明书里就已经把回报率机制写得很清楚,后续很难偏离这个机制。
所以,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实际上不太容易实现。也许以后能有更好的办法,把回报率调节得更加内生化,这样可能得到一个更加好的机制设计方法。
邹传伟(主持人):谢谢汤老师的回答。汤老师从理论上认为最优的 Staking 收益率应该是存在的,但是在现实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场景,找到适当的平衡还面临很多挑战,这也有待在行业实践里进一步观察和检验。
接下来我根据三位教授的主旨演讲,设计了一些面向三位教授的问题,想听一下大家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何教授在主旨演讲里花了比较多的篇幅,深入阐述智能合约的功能。9 月 8 日中国人民银行范一飞副行长在“第二届中国 - 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重点介绍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可编程应用。在去中心化金融 DeFi 发展中,大家都感受到了智能合约可组合性的影响,因为智能合约的可组合性,才有 DeFi“乐高积木”的提法。就我所见,目前经济学里并没有与可编程性、可组合性对应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三位教授怎么看待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可组合性?如果用在机制设计里有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造成新的风险?
何治国:这属于跨界的两个概念,其实讲了两件事。
第一,援引范一飞行长提的中国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应用,在几乎中心化的做法下,数字人民币做起来是非常容易的,它是非常直接的技术运用。但如果在去中心化上做,相比一般经济学里思考的智能合约,差别还是挺大的,因为智能合约可执行的输入一定要在链上。目前,我很少看到链上和链下结合得很好的案例。因为链下的东西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放到链上去,所以我认为不能只讨论智能合约而把最重要的问题给忽略了。
第二,可编程性和可组合性。这个问题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没有特别多的思路。在很多情况下,不同金融机构的合同可能是相互借鉴的,就和律师所有的合同都是差不多的类似,都是最重要的那个点、最重要的那几个数字留下来。类比个人的工资合同,也是这样,所有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就是最关键的几个数字上有区别。这其实就是可编程性、可组合性的问题。
说到风险问题,把所有部分想象成像“乐高积木”一样一块一块的,如果做投资策略的人没有考虑不同的组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的话,风险会很大。到最后运用时,肯定会内部先尝试不同的组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去运用智能合约,更多还是传统的经济学、金融学思路,把各个方面的“积木”都抽象化,想一想里面有什么交互作用,再来做判断。
丛林:谢谢何教授,何教授讲得很好,我稍微补充一下。
首先,关于可编程性,我认为从经济学、计算机、密码学角度,能讲的比较少。其中一个原因何老师已经说了,很多时候是链下可执行性的问题。经济学里也没有考虑执行的问题,因为一般讨论合约理论,都假设会按照合约来执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双方可学习、可互补的地方比较少。
从可组合性的角度来讲,经济学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供借鉴。我们生活中、研究中见到的合约大部分都是双向合约,需要双方签署。但也有一些经济学里研究的合约具有组合性质,比如一份合约里规定我的报酬取决于我的竞争对手。在这个时候,我得到的报酬和我面临的激励机制就和我的竞争对手、我的合作伙伴的合约会有互动。可以想象一个大的投资机构要投资给很多小的基金,他们会做排列组合,尽管会每一个单独去签合约,但其实有综合的考虑。
在这个方向上,经济研究以及经验可以拿过来给智能合约做借鉴。或者反过来,如果智能合约里实现得很好的,也能够启发更多的经济合约理论研究。
邹传伟(主持人):谢谢两位。何教授和丛教授从中心化、去中心化以及链上、链下不同的场景讨论这个问题。
三位教授都对 Staking 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场景:第一种场景,在 PoS 型区块链里,Staking 保障了共识算法的安全性;第二种场景,在 DeFi 阶段里,Staking 保障了去中心化环境中债务履约的问题。但另外一方面,也需要看到 Staking 毫无疑问会降低流动性使用效率,比如 DeFi 的发展指标叫 TVL 总锁仓价值,有正面的价值,但反过来也说明很多资产处于被锁定的状态。
有没有一种优化的 Staking 设计,既能保障前面的共识算法、安全性、DeFi 债务的履约能力,但是又能减少对流动性的占用?前段时间,Vitalik 提出了 SBT 灵魂绑定代币的概念,试图把声誉和机制引进到去中心化的环境里。您们觉得,Vitalik 的 SBT 是可行的方案吗?
丛林:我先分享一下我关于这个问题的想法,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讨论 Staking 的设计造成什么影响,不应该把它当作独立的东西考虑,应该把它跟整个系统,尤其是用代币的系统结合起来,即讲 Staking 的时候在 Stake 这个 Token,或者 Lock up(锁定)很多种不同的 Token。同时应该把它和系统里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所谓的“锁住了”,降低了流动性,其实也影响了可流动的代币数量,所以需要 Point-design 联合在一起的设计。不止从微观层面、公司金融层面来考虑 Staking 的设计,同时也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考虑。
第二,在考虑 Staking 优化方案时,也要考虑系统处于哪一个阶段。之前汤老师也有提到过,在实际操作中设计最优化的利率比较难,很多项目会设比较高的利率,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对风险的补偿。这就像亚马逊、Uber、滴滴一样,在初期阶段会给用户很多补贴,来吸引用户在这个阶段进行 Staking。Staking 回报机制的模式,可能和长期稳定状态的模式不太一样。确定阶段之后,就可以确定很多经济里的研究,降低流动性和经济里的质押、存款、利率,或者是不动产投资、有一些可类比性。
最后,回到 SBT。SBT 其实是把“声誉”嫁接进来,或者更广一点,它其实是把 Web3 里很核心的概念指出来了,就是“Identity”。原来的 Identity 都是局限在一个平台上,你在这个平台上的信息、行为无法跨平台通用。有没有跨平台的,甚至链上链下都可以使用的“Identity”?我觉得 SBT 这个方向和概念是正确的,把声誉加进来,和静态的激励机制结合在一起会有很多好处。
但是,这个概念实现的细节又回到了如何设计声誉机制上,Reputation 或是 Rating 机制,都可能涉及到链上信息、链下信息。究竟谁来做,更新的速度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动态的优化问题。其中一个环节和 Staking 相关,结合声誉和 Staking 的时候怎么做优化设计,已经有一些研究了,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汤珂:我的想法也和 Staking 有关。从实证上看,当 Stake 越多的时候,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是下降的,这时候 Token 价格可能会提高。
当我们在平台上记账、挖矿时,传统的做法是质押,相当于抵押品或者投名状一样的东西放在这个地方,我告诉你我不作恶,因为我质押了这么多东西,如果我作恶的话平台会有问题,我自己也会倒霉。如果我们使用 SBT 的声誉机制呢?像丛老师说的,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质押品数量的问题,也有可能两者最终结合在一起,有的人声誉特别好,就不需要那么多抵押品,就能来记账。
所以,我认为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最有可能实现,就像我们在银行借钱,需要向银行提供抵押品,但如果借款人信用特别好,就不用那么多抵押品,甚至不需要提供抵押品。
何治国:读了 SBT 论文后,我意识到这个东西原来就是“芝麻信用”。SBT 的想法是现实生活中非常简单、非常直接的经济学逻辑,其实就是激励机制。想法很好,但我认为在实施的时候,肯定还是困难重重。原因是你本来就想做隐私,就想做谁都不知道的事儿,但最后又想回归本源,希望你做的事大家都能看见,还需要别人给你打分,这事儿我不知道该怎么实现。
邹传伟(主持人):谢谢何教授。三位教授的回答对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视角。丛教授和汤教授提到了声誉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抵押品的使用,何老师提到本来希望有相对匿名的方式来参与市场,不希望有太多隐私被记录下来,但最后又需要别人来帮忙评级,这是个两难问题。这些视角对我们理解后面的应用都非常有帮助。
丛教授在主旨演讲里提到了 Token 销毁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Token 销毁是区块链领域中非常常见的机制设计之一,问题是我们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 Token 的销毁?Token 销毁是更接近于中央银行回购基础货币,还是更接近于上市公司回购股票?或者只是为了创造稀缺性和特殊价值?尽管市场上关于 Token 销毁有很多实践,请问三位教授,Token 销毁存在着某种最优的机制设计吗?
丛林:我先抛砖引玉,分享一下我和另外两位教授之前研究里得出的一些结论。不应该把 Token 销毁直接和量化宽松、收紧之类的政策做类比,它销毁的时候就完全销毁了,并不是一种交换,也不是我发了新的币,然后把它再买回来,反向亦然。从实际操作来讲,Token 销毁和把基础货币收回来销毁掉更接近些。但是从概念上来讲,是通过调节供给更好地适应经济增长的周期。就像 Burberry 等很多奢侈品牌,存货太多的时候会烧掉一些货,看起来很浪费,但他是为了长期的稀缺性价值。“稀缺性”一种是人为的设计,可以根据经济原理做优化。但想优化什么,很多平台并未说清楚。平台上的货币供给、销毁政策究竟是为了什么?央行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清楚,为了保证就业率,也为了物价的平稳。
在区块链、Web3 的生态系统里,应该关注什么?关注价格的平稳吗?或者是它跟其他货币交换的价值的平稳吗?还是让它最大可能地成长,有最高的应用性,所有人都来用?同时,我们知道这些系统里也有安全性问题,是不是这种货币供给的政策能提供足够好、足够全面的奖励机制?我认为把这些目的想清楚以后,其实可以得出最优的设计。最优的设计不一定是完全销毁,如果完全销毁的同时又可以随时印出、发出新的 Token,那么完全销毁也没有那么完全,就像公司把股票买回来了还是可以再抛出去。
何治国:Token 销毁和货币政策之间,一个是很小的经济,一个是很大的经济。我同意丛老师的思路,我一直不认为 Token 销毁本身有太多的意义。Token 销毁可能有立即见效的作用,但我不是很清楚。就像丛老师说的,今天销毁了明天再加上,意义不是很大。
邹传伟(主持人):谢谢何教授。请问丛教授,您觉得数据 DAO 怎么通过集体谈判的机制,帮助用户更好地保护自己数据的权益。最近欧美对数据信托有非常多的讨论,您觉得他们讨论的数据信托是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数据 DAO。
丛林:这也是我最近特别关注的问题。区块链、金融科技、Web3 带来了很多金融普惠,当用户都参与进来,贡献了很多数据的时候,究竟有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或者他的隐私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有很多政策、讨论都在谈论这一点,比如隐私保护政策,有 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CCPA(加州消费者信息法案)等,还有何老师现在做的 Open Banking(开放银行)、Open Data Initiative(开放数据计划),数据共享的政策,都跟这个都息息相关。
究竟 Data Dao,或者用户联盟、数据 DAO 是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首先要想清楚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用户是零散的,产生的信息,产生的数据也是零散的,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不会把他们的外生性(Exogeneity)考虑进来,也许这个平台给我一点好处我就愿意共享我的数据,但我没有考虑我贡献的数据是不是使得平台一家独大,或者是不是影响了市场里更多的竞争?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是不是使更多用户反而受到更多伤害。这和反垄断是类似的。
在法律研究里,大家经常会谈到数据信托(Data Trust)。Data DAO 和 Data Trust 并不完全一样。t,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子已经实现了 Data Trust,但更多的还是交给中介来处理。Data DAO 本身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用户们能够选出一些代表和平台“讨价还价”,作为整体平台给我们什么样的报酬,然后再分发给零散的用户。
目前有一些类似的尝试,但还没看到特别完善的案例。我们现在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怎么设计机制来更好地协调所有用户的决策,使得“用户福利”(Consumer Welfare)能够达到最优状态。
邹传伟(主持人):谢谢丛教授,期待您在 Data DAO 方面接下来的研究进展。
接下来想讨论一个趋势性的问题,三位教授都是 Token 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您们怎么看待 Token 经济学这个研究领域?它和经济学里的哪些研究领域,比如说机制设计、货币经济,和哪些研究领域有交集?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现在引进哪些分析工具?
汤珂:Token 经济学有些新的工具,我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公钥密码学。整个区块链建立在两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上:
第一个,公钥密码学。从 RSA、Diffie-Hellman 这些公钥密码学里推出了整个账户体系。
第二个,共识机制的建立。我觉得中本聪非常大的贡献就是 PoW 机制设计,让人们知道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达到共识。
对于公钥密码学,通过设计整套公钥密码的模式,能够让用户离开原来的中心化的账户。公钥密码的体系,能够理解很多更深的问题,比如之前提到的图灵完备问题、以太坊问题等。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在密码学角度来分析这个领域。
同时,和哪些研究领域有交集?平台经济、双边市场设计,还有平台上现在出现的一些新的资产。大家都在争论这类资产到底是商品还是货币,我认为这些资产和传统的商品是不一样的,它到底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来分析这些虚拟资产?还有一些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新引申,比如加密货币新的影响因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传统的网络影响因子、传统的股票市场因子到底是不是还存在,这些都是新的工具。
何治国:我多加两个我觉得有意思的。一是竞争。有了 Token 之后,相当于平台把自己的一部分定价行为给用户,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平台寡头的问题很多政要都比较关心,包括美国和中国,我相信以后这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多。二是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汤老师说的公钥密钥非常有意思,只是应用还没到那个层次,和一般经济学家考虑的信息经济学还没有很好的接口,但它确实直接接触到了信息,包括 Zero-Knowledge Proof(零知识证明)。我和丛林一开始写的文章里,其实强调这个是关于信息的,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实际应用。信息是经济学里的一个重要支柱,能够在今后区块链应用中体现出来。
丛林:简单补充一些,之前汤老师和何老师提的,这跟货币金融学、公司金融、资产定价、市场微观结构都有一定联系,包括怎么设计系统里交易的费用。
从实践者的角度来讲,一些从经济学、统计学里出来的东西也许会有些帮助。其中有两个值得强调的点:一是我们会看到很多链上的、公开的数据,也会看到很多网络,所以区块链追踪、侦探的工作,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来挖掘更多信息,也会对整个网络有更多的了解;另外一方面,在 Web3 大环境下,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达到了完全去中心化,很多时候还是很分布式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分析工具,如 Closed form solution(解析解),完全解出来一些模型,或者完全模拟一些场景会比较困难。
有一些其他工具可能就会更好用,如 Agent Base Simulation,你需要大规模地模拟很多不同类型的参与者,然后看宏观上有什么效果。或者像我和汤老师在一篇研究里提到的,很多个体都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怎么刻画宏观的现象?可能这一类工具会有更多的应用。
原文标题:《web3 熊市招聘观察 | 那些裁员和还在招聘的加密国际巨头们》
撰文:BitJob
今年到目前为止,加密货币和股市一直受到经济状况恶化的打击,经济衰退可能迫在眉睫,通胀居高不下,而美联储准备通过提高利率进一步冷却经济。
经济前景恶化导致公司削减招聘或缩减业务,以试图更好地管理成本并保护利润。据路透社报道,6 月初,Elon Mask 在给公司高管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他对经济有一种「很糟糕的感觉」,并表示会裁掉公司 10% 的员工。
悲观情绪导致加密世界中的公司也出现了类似的裁员,但并非所有公司都在裁员,其中一些公司,目前正在熊市的波澜中储备力量。
Coinbase 在 6 月份宣布冻结招聘,取消已经与之达成协议的员工的工作机会。该公司后来表示需要解雇 1,100 名员工,并为「延长」的加密货币寒冬做准备,将其员工人数削减 18%,因为它在之前的加密货币市场牛市期间「过度招聘」。
CEO Kris Marszalek 在 6 月 10 日的一条推特中表示,Crypto.com 宣布将裁员 5% 的公司或 260 名员工,以「确保长期持续和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说,「我们将继续评估如何最好地优化我们的资源,以在下行周期中将自己定位为最强大的建设者,从而在下一轮牛市中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Crypto.com 已经支付了大约 14 亿美元成为 FIFA 世界杯的赞助商,并将其名字命名为以前的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另外还有 1 亿美元让马特·达蒙出演 在今年早些时候 Crypto.com 的超级碗广告中,突出了著名的宣言,「财富偏爱勇敢者。」(「Fortune favors the brave.」)
全世界最大交易量的 NFT 市场的 OpenSea 宣布需要在 7 月中旬裁员 20%。根据公司 CEO Devin Finzer 在推文中分享的内部 Slack 消息,OpenSea 将帮助员工更好地度过裁员期,为员工提供工作安置资源,并提供扩大的医疗保健覆盖范围以及其他福利,包括「慷慨的遣散费」。
Opensea 成立于 2017 年,CEO Finzer 表示该公司「之前经历过加密货币寒冬」,公司结构性地考虑了「加密货币的周期性」。
「我们已经进入了加密冬天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前所未有的结合,」 Finzer 说。「我们需要让公司为长期低迷的可能性做好准备。」
Blockchain.com 宣布将在 7 月下半月解雇约 150 名或 25% 的员工。大部分裁员发生在阿根廷,该公司将在那里关闭业务。
作为公司降低运营成本努力的一部分,英国和美国的员工也失业了。Blockchain.com 表示,其向新国家扩张的计划也已暂停。
Robinhood 在 4 月份进行了上一轮裁员之后,其又在 8 月初宣布解雇 23% 的员工,其中 9% 的员工被解雇。该股票交易平台让用户也可以交易加密货币,以其简约的界面和易用性而闻名,到 2022 年初已发展到约 3,800 名员工。
首席执行官弗拉德·特内夫(Vlad Tenev)在给员工的一份声明中写道,第一波裁员「还远远不够」。
FTX 是少数几个没有裁员、依然扩招的头部交易所。
FTX CEO Sam Bankman-Fried 表示,FTX 没有停止招聘新员工的计划。根据 CoinMarketCap 的数据,按交易量计算,这家仅次于 Binance 的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拥有大约 250 名员工。
「我们将继续向前推进,」 SBF 在推特上说。「因为我们招聘很谨慎,所以无论市场状况如何,我们都能保持增长。」
Polygon 也在增长,首席执行官 Ryan Watt 在 6 月 15 日的一条推文中表示,该公司正在努力招聘,计划在年底增加员工人数 15%。
同一天,Polygon 的远程负责人 Tyler Sellhorn 在 Twitter 上邀请被 Coinbase 和其他 Web3 公司裁员的人来 Polygon 找工作,并在随后的推文中发布了指向他们的工作申请页面的链接。
Circle 是一家总部位于波士顿的金融服务和支付技术公司,成立于 2013 年,根据该公司网站上发布的新闻稿,该公司表示,它是「为长期而建的」,并将在未来 18 个月内进行战略性招聘。该新闻稿称,今年到目前为止,Circle 已经雇用了数百名员工,并且该公司「处于有利地位」,可以「为未来而建设」,无论这个加密货币冬天可能会变得多么寒冷。
Solana 的推文很言简意赅,「好像其他所有公司都过度招聘了,现在在裁员。但 Solana 发展到现在,只用了 100+ 人。我们还在招聘。」
在加密货币市场逆转之前,更多公司可能会宣布裁员甚至完全关闭,而大多数数字资产价格的下跌趋势可能会因股市下跌或进一步的经济动荡而加剧。
然而,一些公司会利用这个机会,并试图定位自己,以期在市场复苏的时候抓住机会。
根据我们自己的招聘观察,牛市招聘活跃最多的是各类交易所,而现在以各种背景稳健的项目方居多。
在熊市的大背景下,现在技术、产品、运营类岗位依旧热门,很多加密公司的开发进度并未停滞,很多岗位依然在他们的急聘列表上,简历投递、面试、谈 offer 最快能在一周之内就决定。我们也依然协助发出了不少薪资高于市场水平的 offer。
对比牛市,大家都有共识 :「offer 和融资一样没那么好拿了」,但招聘还在继续,很多公司也有意趁着熊市招聘更多的储备力量。不像牛市那么疯狂,现在的招聘、定薪都更趋于冷静——长期来看,这对市场的稳定发展更有助益。
以太坊合并已经过去一周多了,涟漪已经开始显现。加密碳评级研究所(CCRI)委托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能源使用量下降了,甚至超过了预期。来自“以以太坊为中心的软件公司ConsenSys”的CCRI报告称,以太坊现在使用的能源比合并完成前减少了约99.99%。它还表明区块链的碳足迹也下降了99.99%以上,”Decrypto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写道。减少能源使用是合并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权益证明验证机制开始暴露其固有的弱点,特别是在加密货币被设计用来支持的关键上:去中心化。
以太坊向权益证明(Proof-of-Stake)的转变引发了一些争议。大多数评论都在庆祝对气候影响的改善,以及权益证明协议对监管类别、网络安全以及对影响力和决策权中心化的影响进行的严格审查。
关于中心化、安全和监管的讨论已经达到高潮,其因为是以太坊正在加入许多其他已建立的PoS链,如Cardano、Solana、Tezos、Mina和Algorand,这些都是从PoS第1层链开始的,并在此模型上建立了生态系统。
以太坊是作为PoW链构建的,是开发智能合约和创建大规模、基于区块链的生态系统活动的先驱。正因为它为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所以它才变成活动最多的最大区块链,同时使得社区忠诚度也非常高。
由于之前设计的PoW共识机制,它也是所有区块链中使用能量最多的,仅次于比特币。随着世界关注减少能源使用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太坊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但由于以太坊的规模及其在区块链和加密领域的地位,其向PoS过渡的影响凸显了该模型之前未被认识到的问题。
PoW 与 PoS:随时提供比较参考总是很有帮助的。
快速回顾:PoW和PoS共识机制都依赖于奖励系统,即鼓励良好行为并阻止不良行为者进行欺诈、攻击和双花等活动。PoW机制本质上更有利于去中心化的,因为矿工通过解决密码难题和确保区块链的准确连续性而获得个人奖励。首先解决难题并向链中添加另一个区块的验证者将获得比特币奖励。
权益证明协议将验证者地位授予给那些拥有最高投资的人。这种安全假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之上的,即那些拥有更高风险的人不太可能成为坏人。挖矿没有奖励,但验证者创建区块会获得交易费。
不难看出,这里存在将验证者身份授予给那些拥有最大金融投资人的问题。这种模式有利于中心化,因为个人和公司在协议中投入更多以赚取更多交易费用,最终使一两个团体更容易串通并影响链。
如果验证者是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并且不允许任何团体拥有超过特定小份额,那么这可能不会成为问题。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相反,这是一把降低安全性和提高中心化的剑。
从“工作量证明”到“权益证明”的转变降低了中本聪系数(Nakamoto Coefficient),这是成功攻击链所需要的串通团体的百分比。在工作量证明机制中,这个百分比是51%。根据“中本聪系数”的开发者之一利兰•李(Leland Lee)的说法,在“权益证明”(Proof-of-Stake)模式下,这个数字急剧下降至三分之一。
然后是中心化的交叉问题。根据区块链分析机构 Nansen的数据,目前有5家实体持有以太坊64%的份额,其中Lido DAO持有31%,Coinbase、Kraken和币安三家加密交易所分别持有15%、8.5%和6.75%,合计近30%。
PC:投币电报
综上所述,以太坊的验证者池主要在四个持有超过 60% 份额的组织内,现在他们更容易串通在一起攻击链,中本聪系数从 51% 下降到 33%。更中心化,更不安全。
这个模型的长期影响还没有定论,但问题是:PoS机制是否能够保留去中心化,而区块链正是为了支持去中心化而创建的。如果不实施对质押限制和进行其他监管,我们可能会看到大多数链走上传统金融的老路。
Source:https://medium.com/coinmonks/who-owns-ethereum-now-the-dark-side-of-proof-of-stake-protocols-4cab9eb47fd0
据 CoinDesk 9 月 26 日消息,Filecoin 开发实验室 Protocol Labs 联合负责人 Colin Evran 在周一的 FIL 新加坡活动中表示,Filecoin 网络的存储提供者数量每月增长幅度达 20%,其中大部分活动发生在北美、韩国和中国香港。Evran 表示,目前约 7000 名新开发人员正在 Filecoin 区块链上构建应用程序。
Protocol Labs 创始人 Juan Benet 表示,目前约有 2 万名个人用户使用 Filecoin 存储超过 5000 万个数据对象,所有这些数据对象都用于运行 DApp。
据悉,Filecoin 虚拟机(FVM)预计将于 2023 年初发布。Protocol Labs 开发负责人 Molly Mackinley 表示,一个测试网将于今年 11 月 28 日推出。Mackinley 补充说,Layer 2 原型(或运行在主链上的单个区块链)已经处于初始测试阶段,将在推出后实现更可扩展的 Filecoin 网络。
上个月某头部交易所X2**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将推出“版税选择”功能,具言之,该平台试图赋予买家自行选择是否支付NFT数藏版税的权利。X2**本来的设想是这样的:用户通过该平台购买NFT数藏时,可以点击“OPTIONAL ROYALTY”自主选择支付多少比例的版税。假设某NFT正常的版税设置是2%,则买家可以自行选择支付2.%(100%)、1%(50%)、0%(0%)的版税。
这一招,直接动了诸多NFT项目方和艺术创作者的蛋糕。试问,作为一个尚未实现财富自由的经济理性人,不选0版税不是傻吗?因此,取消版税事件在外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诸多NFT项目方和数字艺术家群起攻之,认为在现阶段实行“0版税”制度根本不存在可行性,不仅达不到将NFT数藏拉出熊市的目的,反而直接砸掉了一众勤劳作家的饭碗,让大家本就不富裕的日子雪上加霜。随着舆论发酵,X2**平台不得不在两天后宣称:“0版税绝不是NFT的未来。”紧接着,该平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0版税“平替”政策,试图拉升熊市下的NFT市场流动性。
那么,NFT版税到底是什么?这种版税制度的创设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而最重要的是,在中国数藏领域直接移植海外版税玩法是否具有法律风险?今天飒姐团队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我国语境下的版税指的是版权使用费,通说认为,版税是知识产权的原创人或版权持有人对其他使用其知识产权的人所收取的金钱利益,实质上是一种付酬方式(部分学者也将版税视为稿酬的一部分)。
而NFT数藏语境下的版税(Royalties)实质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为知识付费”,目前的NFT版税指的是某一NFT被一次销售后,每转手一次,NFT项目方或创作者就能从NFT增值的部分获取固定比例的收益。例如,飒姐创造了一个NFT并在某平台上将10%的版税设定写入智能合约,随后该NFT以100元的价格被小杨买走。一个月后飒姐名气大涨,小杨此时乘势以10000元的价格将之前的NFT卖出,获利9900元。此时该NFT的合约就会自动执行版税设定,将小杨获利的9900元中的10%/990元划入飒姐钱包中。此后,该NFT如果继续升值继续流转,飒姐都可以从每一次转让的增值中获取固定10%的收益。
事实上,海外NFT市场的版税玩法并非加密世界的首创,甚至说这种通过艺术品转让,持续赋予艺术家收益的制度设计早已存在,其在法学界有一个专门的术语——追续权。追续权最早由法国在1920年创设,法文表述为“droit de suite”,原含义为“跟随作品的权利”。而在英文中被表述为“resale right”。追续权制度在欧洲发达国家的推动下,于194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中被写入了当今世界上最被广为接受的保护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受该公约约束。根据《伯尔尼公约》对追续权的定义可知,追续权指的是:“在作者第一次转让作品之后对作品进行的任何出售中分享利益的权利”。换言之,作者除第一次出售行为之外,作品的每次转售,作者都可以从转售中分享到一定比例的利益,而这种转售是不区分交易模式的,也不论作品在转售中是否升值。
我们必须知道,在《伯尔尼公约》中追续权只是一项可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公约要求缔约国所必须履行的一项国际法义务,其不具有普世性也不是一项国际强行法规则。同时,《伯尔尼公约》明确,追续权是一项不可转让、不可剥夺,但可以继承的权利(作者死后由国家法律所授权的人或机构所享有,具体实施可视具体国家国内法而定)。
之所以设定追续权制度,其实是为了解决艺术家们从古至今都面临的一个巨大痛点:艺术作品往往在作家身故后被炒上天,艺术家本人及其家人、后代往往不能在艺术作品的升值中获得任何收益。
这就导致一个在传统道德理念上显失公平的现象——创造价值的人无法获得收益。举一个最现实的例子,法国巴比松派著名画家尚·弗朗索瓦·米勒作为近代最为知名的传奇画家,绘制了包括《晚祷》《拾穗者》和《播种者》等诸多传世名画。令人唏嘘的是,米勒本人在生前穷困潦倒,最困苦的时候甚至需要靠种地来维持生计,其画作在生前基本无人问津,但却在死后被炒出天价,特别是作品《晚祷》几经易手后价格越拍越高。米勒天价画作在富丽堂皇的拍卖行里备受追捧时,其遗孀却只能每日顶着寒风在巴黎路边靠卖爆米花为生。
可以说,追续权制度创设的初心就是为了解决艺术家的基本生计,但在区块链技术、NFT尚未出现的时代,是否引入追续权制度、如何在实践中保障追续权的实现都存在诸多争议,即使在今天,追续权也尚未被大多数主权国家所立法认可。
注:该画为尚·弗朗索瓦·米勒的知名画作《晚祷》
追续权制度?
相信数字藏品行业从业者读到这里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NFT数藏版税(追续权)玩法在中国是否可以实现?设立版税(追续权)利弊几何?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飒姐团队先给一个答案:虽然我国《著作权法》中并没有引入追续权制度,但《民法典》却并不排斥交易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追续权,换言之,我国法律允许交易双方在真实意思表示的前提下,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追续权条款。
(一)追续权约定的法律基础
目前在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体系中并未设定追续权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事主体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不能约定追续权条款。《民法典》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这是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民法典》中最直观的体现,而依意思自治原则,追续权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存在合法的空间。
法学界通说认为,个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非有法律上原因,不得侵夺(法律保留),其权利行使唯依个人自由意志。个人对自身民事权利的处分和行使即权利人意思自治的范围,《民法典》赋予了权利人最大的可能和自由,使其在法律所允许的边界内自行创设约束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此种自由在民事权利的行使中被广泛体现,例如合同法原则上允许当事人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订立合同、与谁订立合同、采取什么形式订立合同并决定合同的内容等。
回到追续权合法性问题上,也就是说,只要合同符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即同时满足(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就应当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飒姐团队认为,在数字藏品的智能合约中设定追续权并不违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
当然,项目方和创作者在智能合约中约定的追续权分成比例必须是符合常理、符合一般交易习惯的(参考海外主流NFT交易平台的版税设定一般为2%-10%之间)版税设定过高,不仅有可能阻碍NFT数藏的流动性,甚至有可能被认定为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签订的显失公平的条款,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另外,设定过高的版税后频繁进行异常交易的还可能存在洗钱嫌疑。
(二)中国法律设立追续权的能与不能
事实上,追续权制度曾出现在2014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十四条中,具体表述为:“美术、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文字、音乐作品的手稿首次转让后,作者或者其继承人、受遗赠人对原件或者手稿的所有人通过拍卖方式转售该原件或者手稿所获得的增值部分,享有分享收益的权利,该权利专属于作者或者其继承人、受遗赠人。其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但最终该条并未在修订后的《著作权法》中体现。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
(1)该追续权条款仅规定了通过“拍卖”方式转让的作品创作者可享有法定追续权,单方面增加了拍卖成本,引起了拍卖行业的集体反对;
(2)周林老师指出:从我国的艺术品市场现状来看,能够实际享受追续权所带来之收益的大多数不是那些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的艺术家,而是无需救济的“艺术大亨”。受益艺术家的人数只占极少数并且艺术家实际收到的提成费很少。这与追续权扶危济困、鼓励创作的立法初衷相悖;
(3)追续权的实施可能会引致可观的社会成本,比如追续权实施的专门执行机构的运转成本、给我国艺术品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4)追续权存在违反“权利用尽”原则的嫌疑(该项理由即使到今天仍然存在激烈的学术争论,部分学者从追续权财产人身二重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其并不违反权利用尽原则的规定)。
在追续权入法的过程中,费安玲老师曾明确指出:追续权的正当性问题实质上是在追问,作者有无资格分享其作品经由一定的市场机制所获得的附加值。这其实是法律介入市场限度问题的一个表现。那么,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需要立法介入吗?这是值得当前我国数字藏品从业者和立法者互相沟通的重要问题。但飒姐团队认为,在当前的数字藏品中引入追续权一个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直接增加了其炒作和清洗交易的成本,从而达到数字藏品合规转型的目的。虽然这种转型必然伴随阵痛,但却是行业合规发展的必经之路。
归根结底,我们能必须明确:学界的争议和立法的空白并不构成交易双方约定追续权的障碍,在司法实践中,影响合同有效性最重要的准则是:(1)真实的意思表示;(2)不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一般公序良俗。
飒姐团队在研究NFT数字藏品版权和传统立法中的追续权时,深感当前技术对传统法律规范的冲击。往往我们认为,新兴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传统法律规范在调整新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失效”,但在追续权制度上却完全不同。可以说,区块链技术和NFT的ERC-721技术标准的诞生,赋予了一个古老的法律规范新的生命,使得一个诞生于百年前传统艺术品领域的追续权制度在当前社会具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追续权的传统障碍,例如原始权利主体的精准定位、销售数据的即时追踪、抽成额度的计算、利益的实时兑现等都在被一一打破。
飒姐团队自始至终认为,新兴技术与传统法律规范的关系不应当是一方的单向输出和另一方的被动接受,而从NFT版税与追续权的碰撞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二者对话的一种可能——以技术实现制度,在制度中融合技术。
空投应该是 Crypto 行业最具吸引力的叙事,无数空投暴富的故事刺激着人们的荷尔蒙,但在项目方与撸毛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竞争中,不仅撸毛门槛越变越高,也越来越难押中有价值的空投,撸毛也开始卷了。
那在这种大环境中,我们的撸毛策略需要做哪些改变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怎样做才能在铺天盖地的项目大海中寻找出最优潜力的那个空投项目?哪些撸毛风险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被反撸?在获得空投后,在出售时机上如何把控,是选择直接卖出还参与治理?9月22日,DeFi 之道邀请到了币圈撸毛第一人何币、8848资深土著猴局Monkey、J Club发起人鉴叔、知名空投猎手丰密和十一地主,五位资深撸毛专家亲身传授撸毛经验,以下为此次 twitter space 内容整理。
一、2020年末,Uniswap 的空投开启了一年多的空投黄金年,1inch、ENS、Gitcoin、DYDX等项目先后创造了一个个的空投暴富神话,各位作为资深的 Crypto 空投猎手,有哪个空投事件是自己觉得最成功、收获最大的?
何币
dydx、Galaxy 和 OpenOcean 这三个是收获最大的。dydx 空投了6万多个币,后期也参与了它们的交易挖矿,但中间也被封过号,损失不少。银河女孩 NFT 刚出来就做过推测,可能会成为空投的参考标准,自己只是撸了十几个,其他的NFT包括银河女孩、Meta cowboy等,大约在二级市场购买了几百个,但也不敢买太多,因为快照时间我是未知的。最近,关注最多的就是 Space ID,最高峰我有大约350个三位数的Space ID以及其他一些靓号的域名,此外,从他的路线图和操作手法来看,Space ID 一定会发币,只是什么时候发、以及怎么发的问题,可能会参考ENS的一些标准。
Monkey
我感受非常大空投是 Ribbon Finance,在早期加入到他们的discord后,我总共说了5句话,其中3句话是对他们的产品建议,之后空投了上万刀,这让我很惊喜,但在惊喜的同时也有些可惜,当时和我同一批测试的几个人,他们一直在这个项目里活跃,提各种建议,最后项目方给他们空投了一个NFT帽子,这是一个凭证,非常值钱。通过这个事也让我明白,我们无论是参与项目也好还是撸空投也罢,不能撸了就不管,而是需要定期去看看,后面的收获可能会更大。
鉴叔
今年比较值得分享的一次空投经历应该是Galaxy(现Galxe),去年12月我开始关注这个项目,2月份他们推出了新的 NFT Meta cowboy,之后的活动我全程都跟了下来,最后空投结算拿到了1000多个GAL,比较惊喜,按照当时价格算大概十几万人民币,当然,这个可能不算最成功的,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丰密
我成就最大的一次应该是 Paraswap(多链DEX)的空投,当时在主网上交互这个项目的GAS非常贵,所以选择了在 BSC 和 Polygon 上去做,后来一个账号拿到大约5500个代币,也有8800多个代币的账号,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大约一个账号是11,000-16,000刀,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 GAS 便宜的公链也是可能会有高值钱的空投。要算最多的话应该是OP的空投,从去年的下半年开始,我一直专注主网跟二层的交互,追求组合策略,不在乎具体哪一个协议给我空投,在乎的是这一套操作过去总会有协议给我空投,这样就能覆盖住成本。
十一地主
我最早的一个空投是 Pooltogether,当时花了一百刀存了一两个月,最后空投了400多个pool,并换成了8个ETH,按照当时价格计算大约是16万人民币。第二个是ENS,这个我知道的比较早,因为很多推特大佬都为ENS带过"货",所以我判断这个项目肯定会很值钱,每次讲课的时候我都会注册一个ENS,去年空投的价值大约有三四十万。最近比较值钱的一个空投应该算是Evmos,目前价值也有几千刀,还有一些小的空投,比如gitcoin以及cosmos生态里的空投。
二、想要获得空投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挑选项目,特别是在越来越卷的当下,选择可能比努力更重要,那各位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是如何挑选项目,如何捕捉有价值的潜在空投项目,可以分享下你们自己参考的标准和评判维度吗?
何币
首先,我会看赛道,看这个赛道天花板什么样子,这个赛道上有哪些对标项目;其次看投资机构,看是不是一些国外的大机构,或者投资了很大的金额;最后,看团队,看这些人以往做过了哪些项目,团队人员的背景是怎样的,有没有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
鉴叔
可优先参与的空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需要付出一定经济成本,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去花费一定资金才能参与进去的项目,这是比较容易设计的一个交互门槛,这样的门槛它设定后能阻止不少专业羊毛党,而它的空投价值和参与者的数量往往呈现反比。
第二类是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成本的,需要用户花费很多精力去完成一些任务、技术操作,复杂的交互流程等,这些对科学家来说也很难用代码来完全解决,设置这样的门槛之后,空投的人数一般不会太多。
第三类就是小众项目,这类项目往往没有受到很多人关注,但它本身或者它整个生态发展很好,这类可能相较前两种更有空投的竞争力。总之,我们尽量以体验项目为主,以探索 Web3 的心态去参与项目,不要过分纠结能否获得空投,这样也不会太心累。
Monkey
我个人不太会去参与太卷的项目,除非是L2这种大的项目,我更喜欢研究早期项目,这些可能没有融过资,我可能在他们推特只有几百人的时候就开始跟,现在我每天都会看二三十个这样的新项目,当然,这些新项目可能在几天之后就会跑路,但也有可能会出现爆款。因为早些时候我在在 Fantom 上吃到了类似的“螃蟹”,这习惯也就养成了。面对太卷的项目,我们还不如去发现一些自己喜欢的、小而美的项目。
十一地主
我主要分几个维度,第一,如果项目是Dapp,我会去看他有没有发币的必要,辅助的信息就是看他有没有融资,Web3 融资退出的渠道大部分都是Token的方式,而不太会以股权方式退出。
第二,我会去找一些新闻源,比如:The Daily Panda,在上面找一些项目信息,搜到了某个项目,顺藤摸瓜的去看看项目文档和博客,有没有提到要实现去中心化,再看看有没有大V关注,如果各方面都满足,那这个项目就可以追踪。比如Opyn这个期权协议,在我心中就完美符合我上述的这些标准。此外,我们还可以看有没有基于这个项目,衍生出了其他的生态项目或者有其他协议基于这个协议做的新开发,这种项目也是有价值的。
三、在经历一年多的市场教育之后,现在很多项目方的空投门槛和筛选条件越来越严苛,项目方和空投用户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局面,各位觉得面对这种局面,在当前这种熊市环境下,特别是与过去空投1.0的时代相比,撸空投的策略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
丰密
第一,现在市场处于熊市,相较于牛市下的高GAS,当前的交互成本和潜在回报率可能会更好,加密资产是有周期的,在市场底部无论是买加密资产还是做交互,这都是一种投资,我们可以把交互当成一种获取低成本Token的方式。
第二,就是防女巫,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账户隔离与资金的隔离,特别是在刷交互用户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女巫事件可能非常频繁,做好隔离就显得很重要。
第三,从回报率角度看,现在想要在通过 discord 中说几句话就能拿到不菲空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是需要你在荒无人烟的时候去开垦。从我过去参与各个公链 DeFi 的结果来看,空投2.0的机会更大机会的还是在EVM链上,未来空投在以太坊主网上的回报率还是最高的,特别是L2。
总之,我现在看好两个方向,如果是非EVM链,那就是Cosmos,因为万链归一,上面生态越繁荣,Cosmos的价值就越高;另一个就是以太坊,上面的二层会是最大的一个机会。
何币
目前主要聚焦于L2,很多小型项目很少去关注,当然,如果某些应用类项目会发 NFT,我还是会去关注,因为这些 NFT 一定会有权益,而且 NFT 一般是不会查女巫的,因为我不擅长找早期项目,所以对于卷这点我无所谓,现阶段,我还是采取多账户操作,比以前的账号可能还会多一点,我看中的项目回去重仓。
十一地主
空投1.0时代很简单,你成为项目方的用户就会获得空投,那在空投2.0时代,我们需要站在项目方角度考虑问题,项目方都是不喜欢女巫的,我们想要成为项目方喜欢的角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第一,提建议,就是谈项目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比如一些UI和文案的改进,项目存在哪些bug,也可以做一个翻译或者去成为项目方的mod,这样的话项目方会记住你,但这需要付出耐心和时间。
第二,提供资金,像交易所、借贷,这些项目会需要资金去做交易、借贷和LP,当然这是1.0的做法。现在我们可以选择去做项目的周边产品,比如通过 dune 做分析工具,我们要尽可能成为项目的资深用户,扎得很深收获会越大,这相比于和大家一起卷,性价比会更高。现在的项目要的是一个真正的用户,而不是一个机器人。现在,我关注的项目,他们的discord都会进,然后尽量获得至少一个角色,也会关注twitter,如果项目出了任务,也积极去参与,总之就是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空投2.0环境下,可能出力比出钱的回报更大。
Monkey
撸毛尽量当做体验产品的心态去做,现在被反撸的几率很大,依靠撸毛党刷数据拿融资的项目大有存在,深度参与可能是现在更合适的撸毛策略。
四、在获得空投之后,各位在售出的时机、售出策略、以及是否继续参与项目治理等方面都是如何选择的,大家觉得怎样做才能最大化所获得的空投价值?
十一地主
我会做个区分,首先如果是Dapp类空投,在初期阶段,如果观察到进入了下行区我会立马卖掉,并换成对应的公链Token;如果是一条公链的代币空投,不会立刻卖掉,比如 Evmos,我在获得空投后还继续参与了质押,另外,Cosmos 中一种应用链,也是划为链这一大类。还有就是L2的代币,比如 Arbitum 如果未来发空投,我也不太会立刻卖掉,总结就是,链级别的币不会立刻卖,会去参与质押、投票成为生态的参与者,但 Dapp 类 Token 会考虑先出手。
鉴叔
空投卖出策略没有唯一的标准,不同的项目策略可能不一样。此前,我统计过一个相关的数据,粗略的结论是:大规律上来说,空投1~5天之内出售收益比较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最核心的还是看项目的潜力和团队。能力强,背景不错,开发者活跃也能融到资金,这种就可以考虑继续持有或部分持有,所以,最好是根据不同项目单独制定策略。
何币
我基本上拿到手就会卖,从这么多空投项目看过来,最开始跑的时候基本就是价格是最高的时候。
五、对于Crypto项目空投,很多人关注点都是“会不会发币、有没有教程”,很少有人去关心撸空投的风险,也很少在意付出不小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各位觉得在撸毛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风险或者有哪些事项是需要注意的?如何在平衡成本和收益情况下避免被反撸?
十一地主
第一,多号的话,尽量不要同质化操作。特别是用脚本和编程的方式去操作的话,很容易被识别为女巫,即使需要操作,交互的资金来源和方式都要打散。
第二,如果需要 BrightID 这种DID的绑定,尽量去做一下,现在灵魂绑定代币SBT也是属于这一类,这都是是帮助项目方过滤女巫的操作。
第三,尽量持有项目方的一些活动证明,可能是NFT、OAT或者POAP,这些可以证明你参与产品早期建设,或者是一名资深用户,这个可能会有空投的加成。
第四,观察项目本身有没有前身,项目前身的代币或者用户可能会有加成,如果想要获得空投的加成,这点可以留意一下。当然,上述几点的前提就是你判断这个项目会发币,这是所有操作的前置条件。
丰密
首先我们需要深度思考,思考未来这个行业会怎么样,它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加密资产的方向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资产值得持有。在深度思考了以后,我们要了解的就是趋势所在,正所谓“取势明道优术上法善继”,关键词就是势,未来 Web3 一定是未来最有潜力的行业。
此外,面对各种项目,首先要判断我要不要刷,可能不需要去看很多,但看准之后一定要重仓,要么不干,要么就往死里干。
Monkey
现在网络上的各种撸毛教程非常多,很多都是主网上的教程,可能现在GAS费很低,但如果批量的话成本可能还是会很大,我的建议是,先参与一些早期的项目,比如去做项目的大使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在得到了第一桶金之后,再去参加一些主网上的测试,这对一些小白还有刚入圈的人风险会更小。
何币
撸毛一定是选择性的撸,有些教程可以看,但尽量自己去探索。走完项目的交互流程后,我会去评估这个项目值不值撸,需要花费多少资金和时间,可能会收获多少,这些评估完之后觉得OK,那就可以重仓去撸。
六、站在项目方的角度看,撸毛行为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可以起到教育用户和吸引 VC 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了项目的虚假繁荣,诸位觉得撸羊毛对项目方来说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丰密
两者更多的是一种共生关系,项目方数据越好看,融资速度会更快,融资金额也会越大,用户也可能拿到一份更有价值的空投,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创造价值的事情。只要不是太过于恶性的撸毛,比如有人创建了5000多个账号去撸safe这就是属于恶性的,对于我们来说,主要还是要做一个真实、活跃的用户,稍微多几个账号是没问题的。
十一地主
撸毛党是矛,属于进攻方,项目方是盾,属于防守方,这种关系也是 Web3 的一种特色,面对撸毛党,项目方更多需要考虑的是能不能通过运营手段留住这部分人,真正好的项目是经得起撸毛党的抛压。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对错之分,如果项目方利用好,能对项目本身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有种很好的东西能平衡这种关系,就是灵魂绑定代币SBT,这能很好的解决撸毛党女巫的问题,也可能会成为未来批量撸毛的末日。
Monkey
过去我认为是利大于弊,但是在目前这种大环境下,可能是弊大于利的,现在,有很多项目方都是拿着羊毛党提供的优秀数据去融资,但在拿到融资之后基本就不会搭理这部分用户了,所以,未来我们的数据可能真的就是为 web3 去做贡献。
何币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始终认为撸毛要选择性的撸,觉得好的项目要重仓去撸,不确定的项目但你觉得还行的,撸上5个、10个就行了,确定的项目我们要花95%的精力。另外,大的项目本身也不在乎羊毛党,羊毛党本身也对他们造不成太大的影响。七、目前各位有关注哪些项目或者赛道的空投机会?未来会如何执行自己的撸毛策略?
十一地主
我目前主要关注Cosmos生态,据观察,未来这上面至少还有7/8个可能会比较有价值的 Token 空投。另外,我目前在撸的一个叫 morpho 的P2P借贷协议,有 a16z 的投资背景,除此之外,兔子洞(rabbithol)上没有发币的项目我也会重点关注,特别是叫 partybid 的 NFT 众筹协议,这个项目在我看来100%会发币,大家也可以走完这个项目的所有流程。
丰密
首先,Cosmos 马上要升级2.0,包括原 Luna 代币经济设计方也公布会专注 Cosmos 生态,Cosmos 未来的生态会越来越繁荣,而且 ATMO 价值捕获的缺陷也可能会在 2.0 中做升级,自然会有更多的空投机会。
第二、L2以及L2生态,上面有很多都是没有发币的,也有很多是获得了 a16z 和其他的机构投资的。多链生态的项目,大家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只是每条链上的权重会有差异。
第三、兔子洞,我是兔子洞的忠实奶粉,虽然这个项目被很多人骂,但兔子洞上有很多没有发币的协议都是很值得关注的。对于兔子洞这种项目来说,我们不要仅仅从发币与否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多要看它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什么,看整个行业的未来是什么。
第四、我非常看好 DeFi 未来的发展,只要是 DeFi 协议没有不发币的,在寻找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就去找拥有顶流资本投资的项目,跟着这些资本,基本不会犯太大错误,然后只需要在时间、金额上做些差异化,基本能跑赢绝大多数人。
Monkey
我不会去参与太卷的项目,更看重寻找早期项目和扩展信息收集的能力,对我自己来说,在项目融资之前发现它并打进去,然后帮助项目更好的成长,成为项目的贡献者,这会是我未来撸毛的策略。
原文作者:Naly,由 DeFi 之道翻译编辑。
Cosmos 生态系统正在蓬勃发展。 ATOM 2.0 即将到来。 快来发现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本文分为 3 个部分:
第一节🔍
Cosmos 概述愿景和技术第二节🪙
正在建设的项目和即将到来的项目Cosmos HubATOM 代币经济学第三节🧬
ATOM 2.0 - 会发生什么?ATOM 的演变“区块链互联网”
Cosmos 是一个互连的特定应用区块链生态系统。
嗯,好吧,这是什么意思?
随着区块链世界呈指数级增长,导航和浏览的速度和流动性会降低。 链变得拥挤、缓慢且昂贵。 Cosmos 设想了一个应用程序是主权的未来,不受其他链的限制。
呃,naly...解释得更简单...
设想一个多链的未来。 Cosmos 认为每个应用程序都应该拥有自己的链,并且每个链都应该能够流畅地相互通信。
应用程序应该在其自己的特定链上运行,而不是构建在第 1 层上的应用程序/协议。 这限制了由于任何外部活动导致的交易拥塞。 (NFT 铸造活动导致链停机)。 特定于应用程序的区块链可以无缝扩展采用率和速度。
为什么应用程序会这样做?
自由。 灵活性。 费用。主权性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应用程序设计的无限灵活性。 这也意味着 gas 费不再支付给第 1 层,而是直接支付给应用程序。
那么,对于开发者来说,构建一个特定于应用程序的链有多容易呢?
3 个核心支柱构成 Cosmos 的基础。
1)Tendermint2)开发工具包(SDK)3)IBCTendermint 是一个语言无关的区块链共识引擎。
它允许开发人员以适合他们的任何编程语言复制应用程序。
即灵活性。
Cosmos SDK 是开发特定应用区块链的框架。
它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系列开源模块,并显着降低了区块链开发的复杂性和时间要求。
即简单性。
IBC 是 Cosmos SDK 模块之一。
它定义了 Cosmos 网络中跨链通信的标准。
从本质上讲,它允许信息在区块链互联网内流动。
即无缝的互操作性。
很酷的东西,对吧?!
如果您想更深入地研究这些技术,这篇文章/白皮书包含了很多信息!https://www.galaxy.com/research/whitepapers/exploring-the-cosmos/
那么,Cosmos 上有哪些项目呢?
Cosmos 托管超过 46 个不同的应用程序特定链。 TheDeFinvestor 在此帖子中分解了 5 个令人兴奋的项目,做得很好。 我强烈建议阅读一下。
一些引起我兴趣的项目:
Secret Network以可定制隐私为核心的区块链。
Sei Network具有内置订单簿匹配引擎的 DeFi 特定区块链。
GnolandJay Kwon(Cosmos 联合创始人)的这个新项目实现了贡献证明( Proof Of Contribution) 共识机制。 网络验证者的奖励不是取决于抵押资本的总和,而是取决于他们对网络的贡献。 该项目的代币尚未发布,将空投给 Atom 质押者。
如果您想深入了解 gnoland ,Curious__J 在这里写了一个很棒的主题,也可以深入了解一些即将推出的链。
我们尚未触及的 Cosmos 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是 Cosmos Hub。 Cosmos Hub 是作为“Cosmos 生态系统的经济中心”的区块链。
这是什么意思?
Cosmos Hub 旨在充当链间代币交换、连接 BTC 和 ETH 的桥梁,并由网络的原生代币 ATOM 保护。 本质上,它是生态系统发展的互联互通中心。
该中心为成为一个由贡献者和开发人员组成的繁华、交织的社区奠定了基础。 它旨在成为为所有连接的区块链提供有价值服务的粘合剂。但这个目标实现了吗?很遗憾,没有。
正如 Cosmos Hub 如此雄辩地指出的那样,Hub “陷入了殉道”。 很难找到连通性和进化。 围绕 Hub 的有效性出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对 ATOM 用例的批评。
如果每个应用程序都托管自己的链,并且每条链都由其代币保护,那么对 ATOM 有什么需求? 这是一个已经多次出现的问题。 ATOM 从根本上说是保护 Cosmos Hub 的治理代币。
验证者可以质押代币以获得质押奖励并帮助保护网络。 这些质押奖励目前约为 19.94% 的年利率。 质押奖励取决于 Cosmos Hub 上的交易费用以及新创建的 ATOM 代币的通货膨胀和发行。 ATOM 代币目前的年通胀率约为 12.81%
最大供应量呢? 无上限。 ATOM 没有最大供应量。 一个没有发挥其潜力的 Hub 和一个没有最大供应量的膨胀代币。 ATOM的价格注定崩盘吗?
自 1 月份创下历史新高以来,$ATOM 下跌了 69%。 与 BTC (-72%) 和 ETH (-72.3%) 相比,ATOM 实际上表现强劲,该代币比 6 月份上涨了 150%! 为什么它在这段时间的表现如此出色?
一个核心论点是缺乏抛售压力。
根据 coinbureau 的这段精彩视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缺乏抛售压力可以追溯到 Cosmos 内部开发团队的解体和裁员。
Ignite 前 CEO Peng Zhong 推断,Cosmos 2/3 的开发资金来自出售 ATOM。 由于支付的资金减少,很大一部分卖压已经消退。 这确实提出了有关发展的问题......
随着核心团队的减少和分散,Cosmos 的发展会不会放缓? 也许。 然而,也有催化剂将改变 Cosmos Hub 和 $ATOM 代币经济学的基本面,这些催化剂有望推动 Cosmos 进入一个令人兴奋的未来。
距离 ATOM 2.0 的发布只有一天的时间。面向所有 Cosmos 爱好者的现场活动将于明天开始,持续两天。在此活动期间,Cosmos 生态系统的进化将被点燃。
这次进化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对 Cosmos Hub 的新愿景。Hub 似乎已经被新的敬业和驱动的团队注入活力。一项核心新功能即将推出——跨链安全性。
Cosmos 上的每条链都必须通过自己的验证过程来确保其安全性。这有它的缺点。它可能导致某些较小的链具有相对风险的去中心化水平。项目必须在一开始就吸引到验证者,为此,他们通常会发行高通胀的代币。
这不仅将一些投资者推开,而且可能导致少数验证者控制危险的供应比例。这个问题打开了潜在的政府攻击的链的可能性,并阻碍了真正去中心化的前景。跨链安全(ICS)解决了这个难题。
ICS 允许较小的链(消费者链)直接从 Cosmos Hub(供应商链) 中“租用”安全性。然后,Hub 上的验证者验证这些较小链上的交易。然后供应商链会收到一部分交易费用和质押奖励。 25% 的交易费用流回 $ATOM 质押者。
想要更多信息?查看 TheDeFinvestor 的这个帖子。
互联安全是提高 ATOM 代币实用性的有希望的一步,但是否还会发生其他根本性的变化? 似乎很有可能。
通货膨胀减少。 简单而有效的固定发行和供应变化是代币经济学的核心。 以下是 ATOM 代币经济学可以改变的一些方式:
滞期费(Demurrage)
最初,Cosmos 的创始人设计 ATOM 以纳入滞期费模型。 在这种机制中,可以看到用户的 $ATOM 持有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这减少了供应,同时激励用户进行质押以避免负利率。 Ethan Buchman 此前曾表达过未来整合这种模式的可能性。
EIP 1559
以太坊的 EIP-1599 是一个为每笔交易销毁一部分费用的程序。 结合网络活动,该机制释放了通货紧缩代币的可能性/潜力。 这将是一个有趣的路径。
指数代币
在基础层面,ATOM 空投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模型可能会在 ATOM 的代币经济学中更加交织在一起,为质押者提供连接到 Hub 的一个代币指数。
这些只是 ATOM 代币经济学可以改变的潜在途径的几个例子。 您不必等待很长时间就能找到答案,因为明天将发布 ATOM 2.0。 我倾向于买入谣言,卖出新闻事件,但从长远来看,我相信 Cosmos 将在区块链的未来发挥关键作用。 我很高兴了解正在进行的事态发展。 此外,随着代币经济学的更新,ATOM 将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